您的當前位置: 網站首頁 > 健康園地 > 健康科普
【藥食同源】中藥中的香辛料(四)
日期:2024-04-22      浏覽量:       來源: 臨床營養科

圖片1 (複制).jpg



“藥食同源”中的香辛料廣泛用于調味、去腥、增香、增鮮,具有抗菌(防腐)、抗氧化、著(zhe)色等作用。用于烹饪,配合食材特性,可以調節人體機體功能(néng)、達到強壯體魄,預防疾病的目的。


圖片2 (複制).jpg

 

高良姜

性味歸經(jīng):性熱,味辛。歸脾、胃經(jīng)。

功效:溫胃止嘔,散寒止痛。用于脘腹冷痛,胃寒嘔吐,嗳氣吞酸。

高良姜作爲香辛料,香氣濃郁撲鼻,味道(dào)辛辣,去腥效果一流,是調制五香粉、十三香的重要原料之一,它也是泰式海鮮火鍋裡(lǐ)最核心的香料之一。

 

《名醫别錄》記載:高良姜“主暴冷、胃中冷逆、霍亂腹痛。”

《藥性論》記載:高良姜“治腰内久冷,胃氣逆、嘔吐。治風,破氣,腹冷氣痛;去風冷痹弱,療下氣冷逆沖心,腹痛,吐瀉。”

《本草拾遺》記載:高良姜“下氣,益聲。煮作飲服之,止痢及霍亂。”

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高良姜“治轉筋瀉痢,反胃嘔食,消宿食。”

《滇南本草》記載:高良姜“治胃氣疼,肚腹疼痛。”

《珍珠囊》記載:高良姜“溫通脾胃。”

 

【注意事(shì)項】

1.高良姜性溫熱,故陰虛有熱、脾胃濕熱、胃火牙痛、大便幹結者不宜。

2.孕婦慎用。


圖片3 (複制).jpg

 

肉桂

性味歸經(jīng):性大熱,味辛、甘;歸腎、脾、心、肝經(jīng)。

功效:補火助陽,引火歸源,散寒止痛,溫經(jīng)通脈。用于陽痿宮冷、腰膝冷痛、腎虛作喘、虛陽上浮、眩暈目赤、心腹冷痛、虛寒吐瀉、寒疝腹痛等。

肉桂(即中餐裡(lǐ)熟悉的“桂皮”),作爲香辛料,具有去腥提鮮、解膩增香、增進(jìn)食欲、暖胃驅寒的作用。在麻辣火鍋和鹵菜中運用很普遍。

 
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肉桂“治寒痹,風喑,陰盛失血,瀉痢,驚癎治陽虛失血,内托癰疽痘瘡,能(néng)引血化汗化膿,解蛇蝮毒。”

《神農本草經(jīng)》記載:肉桂“主上氣咳逆,結氣喉痹吐吸,利關節,補中益氣。”

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肉桂“治一切風氣,補五勞七傷,通九竅,利關節,益精,明目,暖腰膝,破痃癖症瘕,消瘀血,治風痹骨節攣縮,續筋骨,生肌肉。”

《珍珠囊》記載:肉桂“去衛中風邪,秋冬下部腹痛。”

《醫學(xué)啓源》記載:肉桂“補下焦不足,治沉寒痼冷及表虛自汗。”

 

【注意事(shì)項】

1.陰虛火旺者、熱性體質人群不宜。

2.孕婦慎用。


圖片4 (複制).jpg

 

高良姜粥

1.高良姜10g,粳米100g。

2.高良姜洗淨放入鍋中,加入适量清水,煎30分鍾去渣取汁,加入粳米熬煮成(chéng)粥即可。

功效:溫中散寒。用于胃寒作痛或寒霍亂、吐瀉交作、腹中疼痛等。


圖片5 (複制).jpg

 

高良姜紅棗飲

1.高良姜5g,紅棗5~8枚,紅糖少許。

2.高良姜、紅棗洗淨,放入鍋裡(lǐ),加适量清水浸泡30分鍾,煎30分鍾去渣取汁,再加入紅糖調勻即可飲用。

功效:暖胃止嘔、健脾補氣養血。用于胃部受涼、胃寒引起(qǐ)的脘腹冷痛、反酸、嗳氣、消化不良等症。


圖片6 (複制).jpg

 

肉桂飲

1.肉桂粉5g,紅糖适量。

2.肉桂粉放入開(kāi)水中,蓋上蓋子悶泡,放溫後(hòu)加入适量紅糖飲用。

功效:溫經(jīng)通陽,活血止痛。


圖片7 (複制).jpg

 

肉桂丁香茶

肉桂3克,丁香3克。沸水沖泡飲用。

功效:補火助陽、引火歸元、散寒止痛、溫通血脈。


圖片8 (複制).jpg

 

肉桂羊肉湯

1.肉桂5g,羊肉500g,生姜适量。

2.肉桂、羊肉、生姜洗淨,放入鍋中一起(qǐ)煲湯,再放入适量調味料即可。

功效:溫中健胃、補腎、驅寒保暖,用于腹部冷痛。

 

香辛料食用注意事(shì)項:

1.大多數香辛料屬于中醫的辛溫藥材,具有祛寒、溫中、行氣之功效。

2.日常使用香辛料要注意不能(néng)過(guò)量,在正常使用量内對(duì)人體功能(néng)無損害,或可以改善機體功能(néng)。

3.作爲食物調料,具有抗氧化、抗菌、防腐之功效。

4.在烹調過(guò)程中,香辛料往往是組合發(fā)揮協同作用。每一種(zhǒng)原料,都(dōu)有特有滋味,互不融合,將(jiāng)調料的單一味轉變爲複合美味,從而促進(jìn)食欲。

臨床營養科供稿

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

/鄭莉 /丁樹根


地址:蕪湖市九華南路430号

咨詢電話:0553-3838500 中藥飲片快遞咨詢電話:0553-5960557

皖ICP備18015081号-1

網站聲明:蕪湖新東方醫院 版權所有 Copyright @ 2024

微信公衆号

微信訂閱号

視頻号